首页 > 文明动态 > 创建动态
来安县:深耕“小领域” 汇聚“大合力”
发布时间:2025-08-27 14:37:15

    来安县积极探索创新,将红色基因传承、网络阵地打造、基层治理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。从青少年担当红色讲解员,以童声传递红色力量,到网络时评发声,传递主流价值,从街巷议事凝聚治理合力,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,来安县正用“小而精”的创新路径书写着思政工作的“大文章”,让党的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,让价值引领在实践中焕发活力。

   红色基因“童声传”,以“小小讲解员”构建思政教育新载体。

  为深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,厚植家国情怀,2025年清明期间,在皖东烈士陵园,来安县聘任了11名中小学生为首批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。

  围绕“讲得准、讲得活、讲得好”三大目标,相关部门为这些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培训。党史知识培训中,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,深入挖掘“半塔保卫战”“送子参军”等本土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核,仿佛穿越时空,与革命先辈们进行心灵对话。专业语言表达训练则通过情景模拟、发声技巧指导等方式,让童声讲解既有温度又有力度,每一个故事都能以最动人的方式呈现。此外,还有礼仪规范培训,从站姿手势到眼神交流,力求塑造出专业讲解员的形象,让孩子们在讲解时更具风采。同时,为了让红色精神更易被青少年接受和铭记,工作人员还量身定制了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讲解词,将严肃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。

  通过从“听众”到“宣讲者”的身份转变,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在主动学习、精心备课、反复讲解的过程中,深化了对红色精神的理解,培养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。同时,这种“童言童语”的宣讲方式,打破了传统说教式教育的壁垒,以同龄人的视角引发情感共鸣,将红色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,让爱国主义思想在实践中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。

   网络空间“聚能量”以“小安寄语”构建思政宣传新阵地

   为完善主流宣传阵地,持续壮大网上正能量,推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,来安县着力打造了“小安寄语”网络时评宣传品牌,并精心搭建了网络品牌工作室。

   该工作室时刻关注时事动态,推出一篇篇优质时评文章,成为群众身边的“网络思政员”。比如,在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后,推出了《在基层减负中绘就“三实”画卷》时评文章,从“坚持实干担当”“永葆公正严明”“推进落地生花”三个方面深刻剖析,强调了“要把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、文山会海、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,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落实服务上”这一重心,让基层减负这一举措深入群干心中;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,推出《“学思行”助力学习教育开局起势》时评文章,从求学、善思、笃行之姿态,深刻阐释在时代背景下,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清醒的头脑保持自警自省、慎独慎微、慎始慎终的思想意识,做到自重、自省、自警、自律。

  自“小安寄语”品牌推出以来,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,成长迅速且成果显著。至今已刊发约 300 余篇时评作品,收获超2000万阅读点击量。它就像一座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网络桥梁,通过对党的创新理论、方针政策深入浅出的解读,让党的声音搭乘网络快车,直抵民众心间,使广大群众在网络冲浪过程中,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,强化对党的认同与拥护。

   基层治理“微创新”以“小巷议事”构建思政共建新平台

   针对背街小巷密集、矛盾纠纷频发的基层治理痛点,来安县以“思政共建”为引领,创新打造“小巷议事会”基层治理平台。

   在组织构建上,“小巷议事会”构建“社区党委+网格党组织+小巷议事会+居民”四级联动组织链条,明确“小巷议事会”成员从群众中选任,并推动其与网格员(长)交叉任职,实现治理力量下沉与组织末梢贯通,确保党的领导贯穿议事决策、问题解决全过程。在民意收集上,采用“线上+线下”双渠道融合模式,线上建立网格群,常态化收集民意,畅通居民反映渠道;线下,在社区设置“社情民意观察站”,议事会成员轮流坐班担任观察员,做到热点意见随时听。在工作流程上,建立“六步闭环+分类处置+分级议事”的标准化机制,将收集的诉求分为“个人急难事、邻里纠纷事、居民期盼事”三类,对应即办件、代办件、上报件进行分级处理。严格遵循“提议—告知—协商—决策—反馈—监督”六步法,现场能解决的即时回应;需集体商议的,按“大事大议、小事小议、急事快议、难事众议”原则提交“小巷议事会”,并根据问题性质启动“吹哨响应”机制,联合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破解难题。全程跟踪办理进度,确保每个环节有记录、有反馈,形成“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着落”的闭环管理。此外,“小巷议事会”还从共建单位中选派年轻干部开展“小巷蹲苗”实践,发布“小巷队伍”招募令,吸纳住建、司法、公安、城管等职能部门组成“街巷共治小组”,提供普法调解、法律援助、政策咨询等专业化服务。通过这些举措,汇聚起了多元社会治理主体配合协同的合力,推动议出“巷”心力,写好社区“和”文章,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思政教育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落地见效,凝聚起社区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。(安徽省政研会供稿)
 

来源: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》

编辑:丁茜

审核:戴绍娟

审签:庄清峰